《金融风险管理》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
摘要:本报告以《金融风险管理》课程第三章“市场风险的度量与管理”为载体,基于OCAS逆向设计框架和三级案例构建法,通过“理论—工具—思政”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,实现知识传授、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协同发展。课程以中国“人民币保卫战”、日本“日产生命破产”等本土化与国际经典案例为切入点,结合Python量化工具、虚拟仿真平台等技术手段,重构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,形成“微观工具应用—中观行业决策—宏观国家战略”的分层教学路径。创新实践中,融入“金融安全观”“责任意识”“民族自信”等思政元素,通过角色扮演、沙盘推演等互动活动,提升学生风险量化分析能力与政策敏感度。应用表明,学生实务操作能力提升35%,学生撰写的《乡村振兴背景下绿色农业信贷风险研究》等论文在学术期刊投稿,课程成果依托市绿色金融研究院开发绿色金融风险评估模型。本成果为金融风险管理教学提供了“知识—能力—价值观”协同发展的创新范式,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产学研联动,助力国家金融安全战略。
一、成果简介
本成果聚焦《金融风险管理》课程第三章“市场风险的度量与管理”,以“理论深化—工具实操—思政内化”为逻辑主线,通过OCAS逆向设计框架重构教学内容,结合中国及日本金融市场真实案例(如“人民币保卫战”“日产生命破产”),构建“问题驱动—场景模拟—政策反思”的全链条教学模式。创新点体现在:
目标导向:将知识目标(如久期计算、缺口分析)与能力目标(风险量化分析)嵌入真实金融事件分析中,同步融入金融安全、责任意识等思政元素。
本土化案例库:精选国内外经典风险事件,突出中国央行政策实践,增强学生制度自信。
技术赋能:引入量化工具(如蒙特卡洛模拟)、风险模拟平台(如压力测试),提升复杂风险模型的直观性与实操性。
通过上述创新,学生不仅掌握市场风险度量工具,更能从国家战略高度理解风险管理意义,教学效果显著提升。
二、 教学目标
(一)知识目标
系统掌握市场风险的成因与分类(如利率风险、汇率风险、流动性风险)。
深入理解久期、凸度、VaR等核心指标的数学逻辑与应用场景。
熟悉市场风险管理的标准化流程(识别—度量—对冲—监控)。
(二)能力目标
能独立完成利率敏感性缺口计算、外汇风险敞口评估等实务操作。
能结合宏观经济数据(如CPI、汇率波动)预测市场风险趋势。
能设计金融机构风险对冲方案(如利率互换、外汇期货套保)。
(三)思政目标
通过“人民币保卫战”案例,理解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性,增强制度自信。
通过“日产生命破产”案例反思国家利率风险的严重后果,树立风险管理的责任意识。
三、创新之处
(一)教学设计创新:OCAS逆向设计法
本课堂以“目标倒推内容与活动”,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:
1.目标层(Object):
知识层:掌握久期公式推导、缺口分析原理。
能力层:运用Python计算债券久期与凸度。
思政层:从央行政策案例中提炼“金融安全观”。
2.内容层(Content):
核心理论:以“利率风险—汇率风险—综合风险”为模块,辅以央行干预政策解读。
工具实操:结合Bloomberg终端模拟外汇风险敞口管理。
3.活动层(Activity):
课堂活动:播放“人民币保卫战”新闻视频,组织小组讨论“央行干预的利弊”。
课后实践:通过MOOC平台完成“利率风险缺口分析”虚拟实验。
4.策略层(Strategy):
问题链驱动:例如“久期如何反映利率风险?—久期模型的局限性?—如何用凸度修正?”层层递进。
可视化工具:利用Excel动态展示利率变动对债券价格的影响(凸度曲线可视化)。
(二)内容组织创新:三级案例体系
本课堂构建“微观—中观—宏观”分层案例库,增强教学纵深感:
1.微观案例(工具应用):例如“计算某3年期债券久期”,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图形及计算分析利率上升1%对债券价格的影响,分析债券价格和利率的凸效应。
2.中观案例(行业视角):例如“某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为-500亿,讨论其利率风险应对策略”,模拟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会议。
3.宏观案例(国家战略):例如“人民币汇率保卫战”视频分析,结合央行政策文件,探讨外汇储备管理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关系。
(三)教学方法创新:双线深度融合
1.线上资源:
MOOC预习:要求学生课前学习“VaR模型基础”慕课视频,完成在线测试。
虚拟实验:课后通过“风险度量模拟平台”完成外汇敞口压力测试(如模拟2023年美联储加息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)。
2.线下课堂:
视频启思:播放“央行逆周期调节”纪录片片段,引导学生分析干预手段(如远期售汇准备金率调整)。
角色扮演:分组扮演商业银行风控部门,针对利率敏感型缺口设计对冲方案(如发行浮动利率债券),并答辩。
沙盘推演:利用数字化工具模拟极端市场情境(如黑天鹅事件),训练学生应急决策能力。
(四)工具应用创新:技术赋能教学
1.Python量化工具:
在“久期与凸度”教学中,要求学生编写代码自动计算债券价格变动,对比理论值与实际值差异。
例如:输入债券面值、票息率、市场利率,输出久期、凸度及利率冲击下的价格波动区间。
2.虚拟仿真平台:
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开发“市场风险沙盒系统”,学生可模拟操作利率互换、外汇期权等衍生品对冲风险。
系统实时反馈操作效果(如对冲成本、风险敞口变化),强化实操体验。
(五)思政融合创新:隐性价值引领
1.案例思政化:
在“汇率风险”章节,对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2015年人民币保卫战,强调中国金融体系的韧性。
结合《金融稳定法》解读,引导学生思考“风险管理如何服务国家战略”。
2.行业专家进课堂:
邀请央行政策研究员讲座,分享“外汇市场干预的真实决策逻辑”,增强教学权威性。
组织学生撰写“致央行的一封信”,提出汇率风险管理建议,培养家国情怀。
四、应用效果
1.学生能力提升:
90%的学生能独立完成久期计算与缺口分析,较传统教学提升35%。
在“利率风险对冲方案设计”作业中,学生提出“发行与资产久期匹配的浮动利率债”等创新策略。
2.思政成效显著:
课后调研显示,85%的学生认为“人民币保卫战案例增强了对国家金融政策的认同感”。
多名学生在课程论文中引用《金融稳定法》,体现政策敏感度。
3.社会影响力:
服务地方金融实践方面,融入市绿色金融研究院信贷风险管理项目。
学术育人方面,学生撰写完成《乡村振兴背景下绿色农业信贷风险研究》、《绿色债券利率风险对冲的久期匹配策略》等2篇论文。
结语
本成果通过逆向设计、案例分层、技术赋能与思政融合,实现了市场风险教学的“知识—能力—价值观”三维突破。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,推动风险管理教学与国家金融安全战略的同频共振。